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既是民之所盼,更是民生大计。今年的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如今,随着宜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医养、餐饮等行业的银发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之一。从畅通养老与就医的衔接渠道,到便捷的就餐服务,宜昌通过提供多元化的供给,让百姓养老更有依靠。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发展“银发经济”,首先要丰富服务供给,提高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昨日中午12时,位于紫晶城76岁的居民李玉琴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这是解放路社区幸福食堂送来的餐。一个月前,老人大腿骨折在家休养,子女远在国外,老伴又生病住院了。此时,解放路社区幸福食堂伸出援手,负责人管婷每天派人为老人送餐,这一送就没断过。“饭菜品种多又实惠,味道还不错,我和老伴儿两菜一汤,花不到30元钱。”李玉琴说,吃饭不仅打折,送餐都不收跑腿费。在解放路社区幸福食堂,记者看到,大厅里坐满了就餐的居民,选餐区域排起了长队,八荤八素品种齐全。建设之初,幸福食堂筹建团队对社区条件进行了调研,目前,该社区有居民5000多人,老年人占800人以上,且很多老人行动不便,于是,管婷与合伙人商量后,决定开办一个幸福食堂,让老人们能吃上幸福餐。管婷告诉记者,幸福食堂自去年4月份开业以来,每天大概有250人进餐,一荤一素是10元,一荤两素是15元,两荤两素是18元,居民可以随意搭配,老年人还能享受7折优惠。根据老年人的用餐需求,他们还推出低油低脂、低糖的菜品。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供给是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更是“银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蔡爷爷,今天身体怎么样,给您送药来了,再量个血压。”昨日上午9时许,宜昌芳华年养老服务中心医务室负责人杨阳推开门,轻声问候。蔡爷爷坐在轮椅上笑着说:“热敷后,我的腰好多了。”
杨阳告诉记者,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都有基础性疾病,院里有专业的全科医生定期进行会诊,根据老人的病情进行调整用药。医务室药品柜里分门别类摆放着每个老人的药,她们定时上门送药,监督老人服药。针对一些慢性病,医务室定期进行测血压、血糖、查体,随时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对于一些半失能的老人,医务室组织人员带领他们进行康复训练,锻炼腿部肌肉的张力和手脑协调能力。
“我的腰一直不好,家里没有人照顾,这里不仅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基础养老服务,还具备慢病管理、紧急救治等医疗特色服务。”蔡爷爷告诉记者,在护理人员的照料下,多年的老毛病痛感减轻了不少。
位于东山大道至喜园养老服务中心则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养全覆盖,入住率接近70%。如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宜昌,面临着医养结合需求集中释放的巨大挑战。
“银发经济”既是民生实事的“新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新赛道”。随着老年消费升级,市场需求成为强大驱动力,老龄群体期待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
市民政局大力支持银发经济的发展,给予非政府投资养老机构2000-3000元每张床位的建设补贴、1000-3900元每人每床每年的运营补贴,给予老年助餐机构3-8万元每年的运营补贴。同时推动服务供给多元化,其中亚行贷款宜昌养老项目已投入运营7个子项目。宜昌被民政部确定为2023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地区,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700余张。解决好老年人生活圈、身边事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宜昌的“银发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智能设备、远程医疗等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完善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推动银发经济提质扩容,促进养老与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职业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打造一支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