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发经济:趋势、规模、瓶颈

所属分类:机构动态  来源:镇江12349平台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银发群体,将成为全球银发经济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银发经济市场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银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集中于医疗和养老方面,对老年群体个性化的需求关注不够,从产品数量到质量均滞后于市场需求。我国银发经济市场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间。

-01-
我国银发经济的发展趋势

银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前景方面,学者们总结银发市场前景巨大,目前银发群体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市场滞后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仍无法匹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模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老年人消费逐渐呈现出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和便利化的趋势。养老消费中以安养和乐活为基本点的“养老质量”开始成为重要的养老议题,催生了更多银发产业的新业态。

中国拥有庞大的银发经济消费群体,银发经济在中国潜力巨大,社会各界逐步将目光转向并开始布局银发经济产业。综合市场调研报告研究发现,未来银发消费热点包括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医药、老龄化疾病防治、医美等。

随着银发人群文化水平和接受新事物能力的提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加速向中老年人群渗透,未来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定位等产品需求会进一步扩大;而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医药行业的需求亦将得到快速充分释放,尤其是老龄化疾病防治的需求,包括康复医疗、白内障、种植牙、老年慢病药等;结合美国、日本的观察,未来老年医美市场也存在广阔前景。

未来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需要进一步定位细分人群,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拓展新业态。针对银发人群的需要,满足他们在心态调整、爱好发展、经验传承等方面的诉求,发展适老化、普惠化、高品质的银发经济。

当前,我国银发产业已经步入市场拉力和政府推力共同促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产业发展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完善,市场潜力的不断释放,市场机制作用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银发经济将会步入发展“快车道”,产业规模、效益和能级水平将会不断提升。

-02-
我国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

未来银发经济的规模,主要受到人口老龄化和消费水平增长两大因素影响。从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如基于到2035年人均GDP翻一番的规划目标,可将2035年的GDP预测为200万亿,GDP年均增速为4.78%。同时,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2019年已基本持平。

综上,本研究设定了从2021年到2035年的三种人均消费增长速度,一是中等增长速度(年均增长5%),与GDP基本一致;二是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4%),低于GDP增速;三是高增长速度(年均增长6%),高于GDP增速。参照发达国家在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消费增长速度的差异,老年群体的人均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平均消费增长速度大约0.3个百分点。

以2020年为基础,预测2035年和2050年的银发经济总体规模如下:人均消费水平高增长速度背景下,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为21.7万亿,占总消费比重为27.8%,占GDP比重为10.9%;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为63.50万亿,占总消费比重为35.0%,占GDP比重为15.9%。

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为19.1万亿,占总消费比重为27.8%,占GDP比重为9.6%;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为49.9万亿,占总消费比重为35.1%,占GDP比重为12.5%。

此外,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八大类消费规模分别为:食品烟酒消费15.4万亿,衣着消费2.5万亿,居住消费13.2万亿,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2.9万亿,交通通信消费5.7万亿,教育文化娱乐消费2.7万亿,医疗保健消费6.3万亿,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1.1万亿。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是较为保守的估计,只考虑了老年人口消费部分,未考虑与老龄相关的投资,如养老设施建设投入、养老产业中的研发投入等,也未考虑居民与养老相关的金融、保险服务等市场规模。

若按2050年消费对GDP贡献约可达到70%估计,考虑到相关投资以及以提高老年人社会经济参与等所形成的经济溢出效应,银发经济规模可高达GDP的23%或更高。

总体上看,银发经济以其自身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在拉动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上升过程的叠加效应,即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老龄消费市场规模和在全人口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两个上升的过程使银发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攀升,保证了银发经济在拉动内需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持久、强大的动力。

-03-
我国银发经济的发展瓶颈

在憧憬银发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存在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空间布局失衡,专业人才紧缺,资本缺乏投资动力,产业扶持政策缺位等问题。

首先,从供给侧看,尚未充分地发展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及产品,提供的主要是传统的服务,难以精准匹配低龄、中龄、高龄等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缺乏如康养、旅游、再就业、老年大学和终生学习等服务。

其次,从需求侧看,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释放,一方面由于公共养老资源配置不足,养老、医疗和老年长期照护等保障体系亟需加快发展和完善,在提高公共消费的同时释放个人消费潜力。此外也还需要逐步改变老年人群的消费观念、并通过创新的机制将积存在老年人手中的资产转变成可支付的日常消费能力。

第三,目前我国对银发经济发展的支持性政策主要集中于土地、税收、金融、人员等方面。对影响老年经济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年龄歧视和行业歧视现象未受关注,影响了银发经济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配置效率。

第四,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健全,产品服务缺乏标准规范、质量良莠不齐,老年金融乱象频发。

第五,现阶段我国银发经济产业具有高投资、长周期、低利润的特征,企业、机构容易面临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营利难等具体问题。社会资本投资动力不足,无法保持长期投资热情,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成功的运营模式还在探索之中,金融服务的扶持力度也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上述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政府和社会应树立并贯彻积极老龄观,形成“金色年华”的社会共识;重新认识老年人作为生产者的角色,重视老年人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破除现有就业与社会经济参与的年龄歧视,构建不分年龄的社会市场体系;重新认识老年人作为消费者的角色,破解目前金融、保险和旅游康养等行业的年龄歧视,扩大老龄金融保险和旅游市场,重视激发银发经济活力。